会员动态丨国能互通与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达成战略合作
3月26日,国能互通与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调研考察团在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举行座谈交流会,双方围绕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智能化建设等工作,共同探索在未来合作中的新机遇。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城区委书记陈石及水城区相关领导、水城能源集团董事长赵庆林、国能互通董事长温琳以及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会议。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会议正式开始前,考察团于26日上午参观了国能互通罕台川北站煤炭物流园,实地观摩了园区智能调度系统、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等设施,对园区全链条智能协同的运营模式表示高度赞赏,为后续座谈中双方探讨水城区储配煤基地智能化建设提供了直观参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下午的座谈会由国能互通董事长温琳主持,考察团成员首先了解了国能互通公司整体情况,听取了公司基本情况介绍、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以及能源产业互联网平台智能交易、智慧物流、数智云仓、产业数字金融、产业AI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平台领先的技术实力和运营经验得到了水城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水城能源集团董事长赵庆林详细介绍了水城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以及当前区域内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他提到,水城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今年5月份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即将投运,项目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及自动化装卸系统,是集煤炭仓储、物流、交易、集散4个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储配基地,希望通过与国能互通深入合作,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煤炭储配中心智能化建设,助力六盘水市乃至西南地区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升能源保供能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会议现场,在双方领导及参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水城能源集团董事长赵庆林与国能互通技术研发总监谢永军代表双方企业,郑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以协议框架为基石,通过细化分工、强化协同,加速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围绕水城区智能化储配煤基地建设、煤炭产业价格指数体系建设、产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共创,共同探索能源产业链全流程数智化解决方案。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城区委书记陈石讲话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城区委书记陈石在会谈中充分肯定了国能互通在能源产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他指出,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布局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水城区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便捷的交通网络,精心谋划并建设煤炭储配中心项目,旨在将水城区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的煤炭保供中心。
陈石强调,水城区与国能互通的合作前景非常广泛,双方要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立足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大局,围绕水城区煤炭储配基地智能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开阔思路、集结资源、共同发展。通过构建开放共享、赋能全链的产业数智化服务平台,推动平台向贵州及西南地区全域辐射,助力产业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方向转型。他要求,合作项目要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数字生态赋能企业效能提升,全力打造西南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示范标杆。

国能互通董事长温琳
国能互通董事长温琳表示,公司将以“仰望星空”的视野与“脚踏实地”的务实行动双向发力,围绕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做到思想有高度、场景有深度、服务有广度、合作有温度。通过开展储配煤基地智能化建设、传统煤炭贸易合作、能源数智化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集结双方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实现“点-线-面”多层次协作,做到从局部试点到全域合作的跨越,助力水城区建成西南地区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携手共筑开放的能源数智化新生态。
温琳董事长最后提到,国能互通今后将秉承“共商、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理念,坚持“和谐共生、为而不争”的企业价值观,遵循“资源集结、价值共创、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准则,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生态伙伴持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能源经济运行降本增效,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简介
产业互联网分会于2024年5月6日经中国信息协会批准成立,分会秉持“提供伴随式服务、践行智库型组织”宗旨,坚持“桥梁纽带、合作平台、行业智库、发展中心”定位,力求成为产业互联网行业内沟通交流的桥梁、资源共享合作的平台、智慧决策支持的智库、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心。目前,已吸引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众多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中央企业电子商务公司,以及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技术、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的机构等等120家余家单位加入。
分会独特优势
政企互动:参与政企互动,领悟最新政策,优先获得行业发展的最新政策支持。
行业研究:参与行业研究,深入行业前沿。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健康发展。
资源共享:接触并利用协会内的高质量资源,包括前沿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等。
合作机会:与产业内其他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为“走出去”赋能。
品牌提升:借助协会的品牌效应,提升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相关阅读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